第635章 辽东现状!羁縻制度!(2 / 2)
那么首当其冲者自然就是辽东最大的蛮夷部落——女真!
“辽东是一个汉夷杂居的蛮荒之地,但不可否认的是,辽东境内那些女真人才是其中的大族,偏偏这些大型女真部落还游离在大明之外,并不听从大明号令……”
一番畅聊之后,
武云突然觉得自己就行了。
毕竟李祺给他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啊!
为什么是他武云呢?
首先,他是海西女真人,有着与女真人同根同源的血脉关系,此刻武云样貌看起来还是与汉人有些差别的。
其次,他是海西女真中第一个投靠大明的人,无疑是最好的榜样。想到这里,他眼前浮现出族人羡慕的眼神,耳边似乎已经响起此起彼伏的恭维声。
一想到这些,武云顿时就神情振奋,觉得人生充满了希望。
“洪武年间,朝廷在辽东的军政活动的核心目标为恢复元朝原有疆域,并建立行之有效的防御制度,发挥“京师左臂,西拱神州,北连胡寇,东邻高丽”的边镇作用。”
李祺起身来到堪舆图面前,圈出了辽东这个位置。
“朝廷首先在辽东军事要冲设置卫所等防御重心,再修复通往四处的驿站体系,同时设兵屯守将其连成一片,这些镇、卫、所、堡、驿站、墩台等军事堡垒具备戍守边防、交通运输、信息传递等功能,构建起辽东防御网络。”
“朝廷在此设置定辽都卫,任命马云、叶旺为都指挥使,令其“总辖辽东诸卫军马,修筑城池,以镇边疆”,我军首先进驻辽河平原东部,设置辽东都司及主要卫所,修筑城池,逐渐清除故元势力,金、复、海、盖、辽阳、沈阳等处卫城修缮一新,军民各安其职。”
“后纳哈出接受了大明招降,朝廷陆续增设开原、铁岭、义州、锦州、广宁等卫城,致力于收复东北地区元朝旧疆,并通过增置卫所的方式将防线向西、东、北三方进行延伸,基本完成了卫城的修建,时至今日,朝廷在通往卫城等经济、军事重镇的交通要路上兴建驿站、递铺、运所等屯堡,辽东防御体系日臻完备,定辽都司也改为辽东都司。”
这一刻,李祺卓越的军事战略眼光体现的淋漓尽致
“朝廷在辽东都司卫所体系之上设置藩王镇守要冲、夯实关外咽喉之地、沿边新占之所,这些藩王的基本配置为:军事重镇建有宫室府院,统率三个卫治及专有军队。”
“但藩王影响有限,由于辽东地区仍未安定,人力资源有限,所以藩王屯卫配置皆未成型,这点就不多提了。”
“但是,大明想要经略辽东,关键问题始终在于一点,如何安抚辽东境内的外邦蛮夷,辽东素来就是苦寒之地,所以汉人比例太少,充斥着大量的蒙古人、女真人、高丽人等外邦蛮夷,这其中又以女真人为最!”
“刚开始朝廷对内附蒙古、高丽、女真等土著居民采取“不易其处”、“使之各安生业”的政策,具体来说,朝廷对于主动归附的少数民族部众给赐物资,遣还原地居住,即赐以冠带,据其“原处何职”进行差遣。”
“当时朝廷收复辽东时制定了以纳降为主辅以军事打击的方针,所以辽东都司可因地制宜,灵活安排归附的元朝将卒和少数民族部众,比如将官根据辽东都司卫所职位和个人经历仍以留用,军卒编入卫所,分遣各地给田屯种,这些土著居民与明军士卒在相同的体制内生产生活,但土著居民多延留原俗。”
“但因为明初辽东战乱,民众居无定所,农事尽废,驻军粮饷匮乏,再加上以前中原政权虽在辽东设治,但更长的时间里“诸夷更相割据,各施其”,汉文化影响较弱,所以现在这辽东实际上尚且还未被我大明彻底掌控!”
听完李祺的这番话,太子标也不禁眉头一皱。
“我们的政治构想是直接经营,即通过征招等方式设置卫所、移民屯田,继续向西北、东北推进,而时移世易,此刻战乱已平,“招徕远人”的优待政策应该制度化,下一步我们当设立羁縻卫所,因俗而治。”
羁縻制度,这是中原朝廷对待四方蛮夷经常使用的招抚制度。
太子标对羁縻制度自然熟悉。
这算不得什么高明的制度,却是很好用。
那么文和还能在这羁縻制度上面,玩出什么新花样来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