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6章 武五年,科考开始(2 / 2)
因此特意在皇城之中开辟出这片宽敞的区域作为贡院。
这里的号舍虽然依旧是单间,但空间相对宽裕,至少能容纳一张考桌、一张坐榻,并留有少量活动空间,确保考生能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思考和答题。
清晨的阳光尚未完全铺洒下来,但整个贡院内已经弥漫着一种肃穆而紧张的气氛,空气中仿佛都凝结着无声的压力。
在贡院的另一入口处,费祎也正在排队等候搜检。
他出身江夏费氏,虽非顶级豪门,但家族与当今陛下的母族沾亲带故,自幼便受到良好教育,后又进入代表着大汉最高学府的国子监深造,师从名儒,根基扎实。
作为国子监的优秀监生,又是此次长安县试的头名状元,一路上有不少相熟的国子监同窗或长安本地的举子围拢过来,与他攀谈,想要沾沾喜气……
“文伟兄,恭喜啊!县试夺魁,今日省试定能再创佳绩!”
“是啊,文伟,咱们国子监的荣耀,可就看你的了!定要拿个好名次回来!”
费祎微笑着一一拱手回礼,谦逊道:“诸位同窗谬赞,祎不过侥幸。省试高手如云,不敢掉以轻心,唯有全力以赴,方不负师长教诲,不堕国子监之名。”
“费祎!”
正说着,一个略显稚嫩却带着十足倔强的声音插了进来,排开众人,快步走到费祎面前。来人正是与他同在国子监读书,年纪稍小一些却一直视他为竞争对手的董和之子,董允。
董允仰着头,清秀的脸上满是认真,眼神灼灼地盯着费祎,“你莫要得意!待我及冠应试,定要压你一头!但在此之前,你可不许输给旁人!”
看着董允这副不服输的模样,费祎哑然失笑,随即郑重地点了点头:“好啊,阿允,我等着你,不会让你失望的!”
费祎轻轻点了点头,自信的走向了士兵,准备进入贡院之中。
与此同时,在贡院的另一侧,则是为明法、明算、明工、明武等科考专门划分的考场。
明武科区域内,来自益州阴平的毋丘俭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号舍。
他身形挺拔,面容英武,与其他埋首书卷的文弱书生相比,自有一股军旅子弟的飒爽英气。
他的父亲毋丘兴身为阴平太守,对他寄予厚望,希望他能报考进士科,走文官之路。
但他自幼向往疆场,崇拜卫霍功绩,更对陛下重视武备、屡开边功钦佩不已,毅然选择了明武科。
他渴望像赵云、张任、马超那样的将军一样,凭手中长枪,为大汉开疆拓土,建功立业!这科举,便是他投身军旅、实现抱负的开始!
就在他不远处,另一个号舍里,一个面色黝黑的青年也刚刚坐定,他便是与毋丘俭同住在颁政坊官驿的南阳郡举子,州泰。
两人方才在入场时目光曾短暂交汇,都从对方眼中捕捉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竞争意味。
州泰出身寒微,南阳郡那三个宝贵的省试名额,他是凭着一股韧劲和些许运气才勉强拿到最后一个。
深知机会来之不易的他,自来到长安后,几乎夜夜挑灯苦读兵书战策,不敢有丝毫松懈。明武科,是他认为最有可能凭借真才实学脱颖而出的途径。
明算科的考场区域,冒险从魏地沛国来到长安的桓范则显得有些特别。
他身材颀长,面容儒雅,若非此刻身处明算科考场,旁人多半会以为他是报考进士科的士子。
他环顾四周,发现选择明算科的考生数量远少于进士科,且大多神情专注,似乎都是真正对此道有浓厚兴趣之人。
桓范心中暗自点头,这正是他想要的。他出身沛国龙亢桓氏,虽是士族,却非高门,家族在当地有些名望,却远不足以与那些顶级门阀抗衡。
因此他没有选择更为热门、却也竞争过度激烈的进士科,而是遵从自己的兴趣和判断,报考了明算科。
他坚信,在这位以实用主义着称的汉帝治下,精通算术、能够处理繁杂钱粮账目的人才,在未来必有用武之地。
他要用自己的算筹,为自己在这片新的土地上,搏出一个光明的未来……
“咚!”
“咚!”
“咚!”
三声沉闷而悠扬的钟声在贡院上空回荡开来,穿透清晨的薄雾,清晰地传入每一个考生的耳中。
原本还有些微骚动的考场瞬间彻底安静下来,所有士子精神一振,挺直了脊背,目光齐刷刷地望向前方。考试,即将正式开始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