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1章 刘悝死了(2 / 2)
没有掌握实际权力的象征性吉祥物的交替,就是那么简单。
正始五年五月初九,前任天子刘悝病死之后的第七天,皇太子刘礼正式在德阳殿继皇帝位,宣布更改年号为延德,以正始五年为延德元年,然后与群臣共同商议大行皇帝刘悝的谥号、庙号。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一场政治风波居然就因为这件事情悄无声息的酝酿了起来。
因为刘悝是个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,一开始,所有人都没有认为他的死亡和身后事会给雒阳政局带去什么影响,没人想到他死了以后,居然能引起一场政治风波。
事情的起因,是为刘悝上谥号、庙号的事情。
谥号是每个皇帝死了以后都会有的,人人有份,不要都不行,甚至很多有不错政绩、功劳的臣子也都有谥号,主打一个帝帝平等。
所以对于谥号的事情大家没什么争议点,最多稍微争论一下刘悝该给个什么样的谥号。
袁逢主持了这场会议,会议上有人提出给刘悝一个稍微差一点的谥号,但是朝堂上的普遍观点认为刘悝虽然没有大的“功绩”,可作为天子,他上位之初还是有着拨乱反正、再续汉统的功绩。
所以就算不给美谥,至少也不该给恶谥。
于是大家和和气气的商议了一下,最后由袁逢拍板,给刘悝上一个中等谥号。
恭。
因为刘悝非常“谦逊”,不“争权夺利”,对待臣下非常的“信任”,愿意身体力行“圣天子垂拱而治”的理念,所以“恭”这个谥号对于刘悝来说再合适不过了。
这也就是说以后的人们称呼刘悝可以叫他“汉恭帝”、“恭皇帝”或者是“孝恭皇帝”之类的。
群臣对此表示十分的认可。
大家都认为有这样一位“温良恭俭让”的皇帝是大家的福气。
到这里为止,朝堂各派系还是一团和气的,因为大家或多或少都因为皇权不振的事实而得到了不少好处。
然后,商讨进入了庙号环节。
在隋唐以前,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,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,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,而与太庙合并祭祀。
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,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。
因此除了对国家有大功、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君王之外,大部分君王都没有自己专属的庙。
当然,到后期,每个帝王实际上也都有了庙号,不过因为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,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,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。
某种意义上更加客观的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定论的功用,所以庙号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,都比谥号更有实际意义。
以此为代表的,在东汉时期,西汉历代帝王只有四人有庙号。
太祖高皇帝刘邦。
太宗孝文皇帝刘恒。
世宗孝武皇帝刘彻。
中宗孝宣皇帝刘询。
这四人的庙号皆经过光武帝刘秀的重新确认,得以巩固。
而作为对比的,是汉元帝、汉成帝等帝王因为功绩不显、犯有明显错误而被刘秀除掉了庙号,失去了单独祭祀的资格。
可见这一时期的庙号还是有相当的含金量的。
而东汉一朝,至今为止,有七位皇帝有庙号,光武帝刘秀,明帝刘庄,章帝刘炟,另外还有汉和帝、汉安帝、汉顺帝和汉桓帝。
没错,刘志死后也被上了庙号。
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,从汉和帝之后,这些帝王在有功绩的同时,也有十分明显的错误,比起西汉帝王的高要求庙号标准,东汉帝王的庙号标准显然降低了不少。
这一点在当时就为人所诟病。
尤其是汉桓帝刘志,很多人都认为他不该有庙号,作为一个掀起党锢之祸、杀害大臣的皇帝,他怎么能有庙号呢
但是在刘宏执政初期的宦官当政时代,出于政治上的需求,刘志的庙号还是被确立了下来。
刘宏当然没资格,甚至他连皇帝的身份都没有了,但是轮到了“拨乱反正、再续汉统”的刘悝,他该不该得到庙号呢
连刘志都能有庙号,那么对于终结宦官专政、恢复士人政治的刘悝,是不是也该有庙号呢
这个问题一经提出,就在朝堂上引起了一阵较为激烈的争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