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热病篇第二十一(二)(1 / 2)
话说有那么一天,黄帝坐在龙椅上,左瞅瞅,右看看,觉得宫里的事儿都处理得妥妥当当了,心里头就开始琢磨起那些个医学难题来。他一拍大腿,对着身边的岐伯说:“岐伯啊,我这心里头啊,就跟揣了个猫爪子似的,痒痒得不行。你说说,那骨寒热到底是个啥神秘玩意儿?我一听到这名字,就觉得里头学问大得很,跟听天书似的。”
岐伯一听,眼睛一亮,心想:嘿,这黄帝今儿个是动了真格的啊!于是他清了清嗓子,摆出一副老中医的派头,慢悠悠地开了腔:“哎呀,黄帝陛下啊,您这问题,问得那叫一个深刻!骨寒热啊,那可不是一般的感冒咳嗽,小打小闹。这病啊,一旦缠上谁,那人可就惨了,整天跟坐在火盆上似的,坐也不是,站也不是,浑身上下那个热啊,汗就跟不要钱似的,哗哗直流,跟开了闸的黄河水有一拼。”
黄帝一听,眉头紧锁,心里头那个好奇劲儿更浓了:“那,那这可咋治啊?总不能眼睁睁看着百姓受苦吧?”
岐伯捋了捋胡子,一脸高深莫测地说:“治嘛,自然是有法子的。不过啊,这得看病情轻重。您瞧,得了骨寒热的人,您得仔细观察他们的牙齿。要是牙齿还亮晶晶的,跟刚洗过似的,那说明病还没入骨髓,还有的救。这时候啊,咱们就得赶紧动手,给他扎扎阴股之络的少阴穴,那穴位啊,就跟水龙头的开关似的,一扎,热毒就往外冒,病也就慢慢好了。”
黄帝听得连连点头,又追问:“那要是牙齿都枯槁了呢?”
岐伯叹了口气,摇了摇头:“要是牙齿都枯槁了,那就不好办了。这说明病已经深入骨髓,跟树根扎进土里似的,拔都拔不出来了。这时候啊,就是神仙下凡,也难治了。所以啊,咱们中医讲究的是预防为主,平时得多注意身体,别等到病入膏肓了才后悔莫及。”
黄帝一听,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:“哎呀妈呀,这么严重?那要是骨痹呢?我听说那病也挺吓人的。”
岐伯点点头:“骨痹啊,那更别提了,得了这病的人啊,浑身上下的关节都动弹不得,疼得死去活来的,汗也是哗哗地流,心里还烦得要命。这时候啊,你就得给他补补三阴之经的穴位了。”
黄帝挠挠头:“三阴之经?这听着挺玄乎的,你能不能给我讲讲具体是哪些穴位啊?”
岐伯笑了笑:“行啊,那我就给你说道说道。”
岐伯清了清嗓子:“先说那阴股之络的少阴穴吧,在现代啊,它大概对应的就是复溜穴。这复溜穴啊,位于小腿内侧,太溪穴直上2寸,跟腱的前方。它可是肾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,专门治疗水肿、腹胀、盗汗这些个毛病。你想啊,骨寒热的人不是汗流不止嘛,扎了这个穴位啊,就能把汗给收住了,免得他们像个水龙头似的,整天哗哗地流。”
黄帝一听,乐了:“哈哈,这穴位还有这功能啊?那以后谁再得骨寒热,我就让他们扎这个,省得整天跟洗澡似的。”
岐伯笑着摇摇头:“黄帝啊,你这想法虽然好,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啊。针灸这事儿啊,得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来,可不能乱来。”
黄帝点点头:“嗯嗯,我懂了,那你接着说说那骨痹的三阴之经穴位吧。”
岐伯摸了摸下巴:“这骨痹啊,得从肾、脾、肝三经入手。肾经上的太溪穴,位于足内侧,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,它可是肾经的原穴,专门补肾的。你想啊,肾主骨嘛,骨痹的人骨头肯定有问题,补补肾肯定没错。”
黄帝听得津津有味:“嗯嗯,有道理,那脾经和肝经的穴位呢?”
岐伯接着说:“脾经上的三阴交穴,位于小腿内侧,足内踝尖上3寸,胫骨内侧缘后方。它可是肝、脾、肾三经的交会穴,能健脾益血、调肝补肾、安神助眠。骨痹的人不是心里烦嘛,扎了这个穴位啊,就能让他们心静下来,不那么烦躁了。”
黄帝瞪大眼睛:“哇塞,这穴位这么神奇啊?那以后谁再心烦意乱,我就让他们扎这个。”
岐伯又笑了:“黄帝啊,你这又错了。针灸可不是万能的。”
黄帝挠挠头:“嘿嘿,我这不是开个玩笑嘛。那肝经的穴位呢?”
岐伯说:“肝经上的阴陵泉穴,位于小腿内侧,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。它可是脾经上的合穴,能健脾利湿、通利关节。骨痹的人不是关节疼吗?扎了这个穴位啊,就能让他们关节活动自如,不那么疼了。”
黄帝一听,高兴得直拍手:“哈哈,这下我懂了,原来针灸这么神奇啊!以后谁再得骨寒热或者骨痹,我就让他们去找你扎针。”
岐伯笑着摇摇头:“黄帝啊,你这又想当然了。针灸可不是随便扎扎就行的,它得讲究手法、力度、方向这些个细节。不然的话,不仅治不了病,还可能扎出问题来呢。”
黄帝一听,吓得吐了吐舌头:“哎呀妈呀,这么严重啊?那我还是不凑热闹了,还是让你这专业人士来干吧。”
岐伯看着黄帝那夸张的表情,忍不住笑了:“黄帝啊,你也别太紧张嘛。针灸这东西啊,虽然讲究多,但也不是那么吓人的。只要你了解了它,就会觉得它很有趣了。”
黄帝眨眨眼:“有趣?怎么有趣法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