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9章 告白(1 / 2)
顾氏本不想说,可看在场的都是亲近之人,也没什么不能说的,于是说道:“早年在青石县时,青和刚中秀才那会儿,就有不少人过来跟我提青和的亲事,我呢就跟他提了一嘴,可他说要专心准备乡试,我也就依了他。
后来乡试放榜,他高中举人,我想着现在该到时候了吧,左右先把亲事定下,也不着急成亲,结果那孩子推脱着说等进京考完会试再说,我当时以为他是想着来京城寻个中意的姑娘,也就没有阻拦。
谁知会试过后他又说要等殿试,殿试中了状元又说要看朝廷安排,怕外放到偏远地方耽误了人家姑娘,直到进了翰林院,我本以为终于能张罗他的亲事了,他却推说公务繁忙,实在没工夫相看。
后来还是翰林夫人亲自来问我,说我怎么不知道给青和安排亲事,我才明白过来,这孩子一直在糊弄我呢!现在倒好,连由头都不找了,但凡我提起这事,他就跟个锯嘴葫芦一样,啥话也不说。”
孟大山听得直摇头:“成亲这么大的事,你咋能啥都听他的。”
顾氏满脸无奈,“我能怎么办,他现在当了官,有了本事,又不跟在青石县一样,生气了还能打他两下,我真是一点辙都没有。”
孟大山摸着下巴,压低声音道:\"可这不合常理啊!哪有大小伙子不想娶媳妇的?莫不是青和他...\"
\"爹!\"孟昭还能不知道他爹想的什么,急忙打断,“你在这瞎猜什么呢,青和年纪还小,估计就是还没遇到中意的,等将来他有了喜欢的人,自然会主动提的。”
许韵蓉一脸的不赞同:\"还小?我记得青和翻过年就十九了吧?\"她转向顾氏求证。
顾氏愁容满面地点头:\"可不是么!再过一年就二十了,眼瞅着就要二十五。\"她越说越着急,\"哪有这么大年纪还不成家的道理?\"
\"干娘!\"孟昭哭笑不得,\"您这越说越离谱了,在我眼里,青和还是个孩子呢,哪有那么大啊。”
顾氏掰着手指头细细数道:\"昭昭你算算,青和十七岁中的状元,翻过年就是今年,可不就十八了?如今这年关将近,过完年就是十九了。\"
\"干娘,我不是不知道青和的年纪,只是十九二十,在读书人里也不算大,再晚上两年成亲,也无伤大雅。\"
\"哪里不大?我这个年纪的时候,青安都会坐了。\"她转头向许韵蓉和孟大山求助,\"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?\"
孟大山正色道:\"我虽然是二十才遇见你娘,但那是因为你爷奶早逝,没人替我张罗,正经人家,哪个不是十六七就定下亲事?就算因着读书耽搁两年,如今都中了状元了,还有什么比成家更重要?\"
许韵蓉也帮腔道:\"昭昭,你可不能因为自己不想成亲,就撺掇着青和也不着急,这终身大事,耽误不得。\"
瞧见有人跟她看法一样,顾氏也自信了些,“对啊昭昭,你从前也是青和的长辈,回头可得帮我劝劝他,感情都是处出来的,先相看着也不碍事。”
孟昭无奈只得点了点头,“我知道了干娘,等有机会,我会帮你劝劝的。”
看孟昭答应,顾氏满心欢喜,又忽然想起,自己犯愁的可不仅只有沈青和一个,于是说道:“昭昭,上回我跟你提的那两位青年才俊,你可打听过了?都是从翰林夫人那儿打听来的好人家,你若是有中意的,我就让青和去帮你探探口风。”
方才还在声讨沈青和,怎么转眼就调转矛头指向自己了?孟昭顿时一个头两个大,她真是多余给沈青和辩解。
“干娘,今天小年,说这些事情干嘛。”孟昭放下袖子说道:“我去瞧瞧小玉送过来的那些大棚蔬菜,有什么能吃的,咱们今天吃点新鲜的。”话音未落,人已经一溜烟跑出了厨房,只留厨房的几人一脸无奈。
孟昭急匆匆地往外跑,一时没注意,竟一头撞进了一个坚实的怀抱,她吃痛地\"哎哟\"一声,捂着额头后退两步,抬头正对上沈青和关切的目光。
\"怎么?可是碰疼了?\"沈青和眉头紧蹙,伸手就要查看她的额头,“都怪我,进来的时候没有注意。”
孟昭知道怪不得他,是自己跑的太急没有看路才撞到的,可还是没好气的把他的手拍开,转身离开。
沈青和看了看孟昭离开的背影,又瞧了瞧自己被拍开的手,眸色略深。
***
孟沈两家人素来没有让人伺候用膳的习惯,因此晚膳时分,孙嬷嬷、李婶等几位年长的仆妇另开了一桌,边吃边聊着家长里短,黄翠、何见夏几个年轻些的则围坐在另一桌,兴致勃勃地谈论着京城里的新鲜见闻。
堂屋里,烛火高照,暖意融融,两家人围坐在一个八仙桌上,桌上摆满了方才大家伙一块做的美味佳肴。
孟大山夹起一筷子翠绿欲滴的青菜,啧啧称奇:\"这寒冬腊月里能吃到这般水灵的青菜,说出去谁信啊!\"
顾氏也连连点头:\"可不是么!之前刚见到的时候,我还当是眼花了,听昭昭解释才知道,原来冬日里也能种出新鲜菜蔬来。”
\"种是能种,只是要费些功夫。\"孟昭一一细数,\"得建暖棚、生炭火,再加上从曲阳快马运来的路费,成本确实不低。\"
许韵蓉说道:\"曲阳还是有些远了,不如来年在京郊也建两处暖棚?京城里的高门大户最讲究时令新鲜,价钱反倒不是问题。\"
孟昭点头应和,“娘说得在理,等来年秋天,咱们就提前筹备起来。”
\"那敢情好!\"孟大山拍案叫好,举起酒杯,\"来来来,为咱们来年的新营生干一杯!\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