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三十一章 揣测(上)(1 / 2)
裴复其实并不想就此事发表意见,他最关心的是朱友珪究竟是不是刺杀朱温、陷害朱友文的幕后主谋。既然朱友珪当面问起,只好回答。
“殿下以为杀掉博王后,天子会立殿下为储君吗?”
“他死后,本王年纪最长,不立我立谁?”
“依贫道看,那可未必!”
“均王?”朱友珪忽然想起朱友贞来。“毛头小儿,不足为惧。”
“小不忍则乱大谋,依贫道之见,殿下理当搜罗证据,上报朝廷,此事朝臣必会议论,有杜相公主持朝议,稍加引导,众臣自然会站在殿下一方。殿下有了朝臣支持,天子虽然顽固,然恶疾缠身,无暇自顾,必不能违众意,那时储君之位非殿下莫属。”
朱友珪倒吸一口凉气,皱了皱眉,道:“真人之意言之有理,与李尚书倒有几分相似。”
“哦,敢问李尚书之意如何?”杜晓一脸好奇。他十分清楚李振在朝廷中的分量,虽然近几年有些失宠,但朝臣都知道,大梁的半壁江山都是在李振的参与下打下来的。李振足智多谋,与敬翔堪称朱温的左膀右臂。
李振近来常常称病不上朝,也无人过问。一是户部尚书是闲职,本来就没多重的工作,再者昔日平级的同僚敬翔比自己官职高,每次在朝堂面对敬翔时,总有些不自在。
还有一个重要原因,他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过。他敏感地察觉到自朱温恶疾复发以来,朝廷内渐渐出现了立储的言论,且博王与郢王各有支持者。他不想介入太子之争,至少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介入太子之争,为了避免站队,躲在家中也是上策。
然而实际上,在李振闭门隐居的这些日子,朱友珪亲自上门拜访并讨教争夺太子的策略,李振并未拒绝,反而饶有兴趣地为朱友珪指明方向。
没人过问的原因是李振虽然不是宰相,但资历老,有军功,且是个狠角色,当年朱温诛杀唐朝大臣,多半是李振的主意。经过唐末腥风血雨的洗礼,大臣们早已学会明哲保身,很多事情只要朱温不过问,一般同僚都不会刻意理会。
上次刘夫人请他赴宴,他直接谢绝,甚至没有说明理由,搞得刘夫人一脸不高兴。
“李尚书说,按兵不动,一忍再忍,静观其变。这口气如何忍得下去?一个外姓人竟然跟我争夺太子,窃取帝位,还派手下行刺我,再忍下去只怕死无葬身之地。”
“韩某与殿下之意相同,待诛了博王,再效唐太宗,逼天子逊位为太上皇,这皇帝之位自然属于殿下。”
韩勍此言一出,朱友珪神情大变,似乎觉得既冒险又刺激,且可行性非常之高。
杜晓转转眼珠,道:“杜某以为真人之言在理,只要找到证据,便可名正言顺地除掉博王,不然坊间闲言碎语恐难杜绝。”
“证据?哪这么容易找?”朱友珪反问。
“事在人为!”裴复接过话来,“那两名刺客,殿下还记得样子吗?”
“那谁能看到,一男一女,黑纱蒙面,每人手中一把三尺长环首刀,身手了得。其中一人还用弩箭伤了我的手臂,好在失了准头,只是划伤皮肉。”
裴复点点头,道:“殿下就听任他们逃之夭夭,没有追赶吗?”